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12-01
1、对幸福观的认识。幸福观是生活观系统有关生活幸福的认识,是大家对什么是幸福,与怎么样追求幸福等问题,它是大家关于幸福目的、幸福动机、幸福方法、幸福标准、幸福成效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幸福观既是在幸福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对幸福心理活动过程起着支配、控制有哪些用途。一个人假如幸福观是正确的,其生活观势必是积极进取的,反之,一个人幸福观有问题,便可以透视出生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2、剖析影响研究生幸福观的特殊原因。每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不是每人都能获得幸福。研究生与普通人一样都在追求着幸福,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但在年龄、学习和生活方法上较之大学生又有着肯定的差异,可能在幸福观的形式上与大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伴随环境和历程等等原因的变化,影响研究生的幸福观的原因又不同于大学生。
(一)环境原因。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的数目相对本科较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采取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个别培养方法,研究生的公共课程与集体活动比较少,他们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自由的活动,这也就致使了研究生的学习相对分散,生活相对封闭,加上研究生的职员结构相对复杂,有已婚和未婚的,有在职和不在职的,这就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愈加困难,而且研究生总是也让人们看成是成熟阶段的象征,从而总是就忽略了对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的调试。
(二)经济原因。研究生的学费一般都高于本科阶段,一部分贫困的学生不想再花爸爸妈妈的钱,觉得自己本应该是赚钱的人却还要爸爸妈妈养活着,为了降低家的负担,他们会把大多数课余时间花在兼职上面,一个学生要做几个兼职来赚得高额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对于已婚的研究生来讲,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承担的更多的经济重压,如此在他们的心里会产生资金至上的幸福观,觉得假如自己有不少钱就不会这么辛苦和烦恼,这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到不幸福。
(三)学习原因。不少人都觉得研究生比本科轻松,其实不然,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任务渐渐转化,培养目的需要也较高,需要去研究出真的是我们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在这阶段要看很多的书本去扩充我们的常识,同时还要应付有的学校规定的毕业之前需要发表少量和水平的论文,这比起本科时考完试就了之要难得多。同时学习成绩、论文数目都是和奖学金挂钩,这也使得学习的重压更大。
(四)就业原因。研究生们一方面是面对着逐年的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队伍愈加大,其次他们则要面对的是工作职位和社会人才需要的紧缺,就业困难的问题,就现在的情况,职位的需要愈加高,在我刚上大学时,招聘大学的辅导员的需要是研究生,但当刚上研究生时,这一需要又提高到了博士,好像大家努力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职位需要变化的速度。这也无疑不使研究生的幸福观更多的转移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上来。
(五)情感原因。对于部分未婚的研究生来讲,恋爱甚至婚姻好像都火烧眉毛,他们把找恋爱对象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任务之一,但日常,因为研究生的社交活动范围非常窄,加上可选对象的范围狭小,(一般研究生都不愿找本科生),这使得任务非常很难完成,看着周围恋爱的同学,在他们的内心中会产生一些孤独感和压抑感。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幸福观。中西方古时候和近代有不少的思想家只是从生活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进行研究的,缺少从心理学的角度。自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了从心理学出发,以心理学科的研究办法对幸福进行研究的幸福心理学。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幸福观的联系是有肯定的理论基础的。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和运用多种方法,从学生心理实质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的每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方位而和谐的进步,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看重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紧内容,也是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走向,高校要高度看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的的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中来。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对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大家获悉,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系统的理论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剖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形成这样观念的深层心理疾病,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可以总结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步骤:第一可以通过交流交流或者通过对学生的幸福感使用自陈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估,剖析出学生本身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学生出现错误幸福观的结点,针对这一结点进行心理辅导,而普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具体来讲,比如,培养研究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重压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研究生们给自己确立一个准确的定位,内心形成一个辨证的挫折、重压观。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重压时掌握肯定的心理暗示,要不断想“这类不算什么,所有都会过去的”,了解负面事件后的正面意义,“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这类都有益于研究生们在面对重压及挫折时获得优势心理,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获得信心,获得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真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中错误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精神,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形成好的个性,完善的人格,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引导他们去感悟真的的幸福,去通过我们的方法和努力去猎取幸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介绍:李慧(1986- ),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