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绿色债券进步

点击数:238 | 发布时间:2024-11-27 | 来源:www.lkzklt.com

    1、引言

    2020年初到今天,世界经济因新冠疫情冲击遭受紧急负面影响。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0年1月与4月发布的两版《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测值急转直下,全球经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区域预测经济增长率均为负,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仍为正数,表现突出。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国内“两会”召开,初次没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的,并需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这样来看,优质经济进步将是以后国内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其中的要紧一环就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经济绿色进步。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进步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经济刺激策略怎么样推进低碳、韧性经济转型?”主题研讨会上指出,国内后续通过绿化渠道刺激经济,要充分借助绿色债券市场。譬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发行绿色特别国债和绿色专项债,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投资。本文研究了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标准化以来至2020年6月底的整体进步状况,聚焦剖析疫情期间绿色债券的表现,并梳理了疫情期间颁布的绿色债券有关政策与显现出来的绿色需要,简要剖析了现在绿色债券进步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政策建议。

    2、绿色债券进步理论背景

    (一)绿色债券概念及标准

    绿色债券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气候和可持续性筹资计划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愈加多的资本正通过绿色债券进行可持续性和清洗生产投资,全球市场进步潜力与进步空间持续被看好。绿色债券又称气候债券,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将绿色债券概念为“将所募筹资金专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类项目进行再筹资的债券工具”,是应付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等气候变化而衍生出的绿色投筹资商品。

    王遥(2016)指出,绿色债券进步在国内外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进步模式,海外主如果“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国内则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标准,国内外标准不相兼容。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2014年发布了绿色债券原则(GBP),此标准已经成为如今全球最主要的绿色债券标准之一,另一国际通用的规范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所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2018年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引导(暂行)》,但与CBI等国际组织所拟定的规范不完全统一。

    (二)绿色债券的优势

    绿色债券国外市场飞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于绿色债券有很多明显的优势。财务绩效方面,Curley(2014)指出绿色债券付款时间灵活,可以提升信用评级,可以与长期项目的时间轴维持一致并减少本钱。Gianfrate和Peri(2019)剖析得出绿色债券短期内可有效提升公司价值,发行人支付的发行利息低于贴标认证的本钱。Tang(2020)研究发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时显著改变了股票流动性,有益于现有股东,且初次发行的改变效应高于第三发行。在环境绩效方面,Clapp(2015)和Flammer(2018)指出在环境友好投资范围,绿色债券可有效补充资本密集型设施项目的资金短缺。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后环境绩效得分提升,生产经营活动的碳排放降低,绿色专利数和绿色投资者也有所增加。

    而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标准化以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并渐渐遭到利益有关者的关注。曲政鸿(2017)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通过影响债券流动性和投资者预期风险从而影响筹资本钱,披露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加债券流动性和减少投资者预期风险,从而减少发行绿色债券筹资本钱,非货币化环境信息影响更为显著。姚明龙(2017)发现,绿色债券相对传统债券有1%利率优势。这类优势主要由发行规模、期限、发行人注册资本、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场利率决定。陈淡泞(2018)运用事件研究法对绿色债券发行引起的短期市场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通知会对公司股价及收益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投资者对于企业绿色债券有关信息和环境信息披露也愈发关注和敏锐。

    (三)新冠疫情与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为抗击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震动提供了帮助,杨娉(2020)指出,受疫情影响,金融市场剧烈震动、贸易产业链遭到紧急冲击,绿色进步与气候风险防范面临新形势,绿色金融在应付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进步中可以发挥要紧用途。杨凡欣(2020)也表明,疫情下国内通过拓宽绿色金融服务互联网,推进绿色金融商品比如绿色公共卫生债券等进步,充分发挥了绿色金融的能动性,推进绿色资本市场积极抗疫,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了实体经济。Laurence(2020)也表示中欧在借助绿色经济刺激经济复苏上达成了一致,借助绿色债券等方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对达成可持续进步目的(SDGs)和《巴黎协定》目的至关要紧。

    新冠疫情也为绿色金融进步带来了新的机会。曹明弟(2020)发现,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绿色金融适应时势,在推进经济恢复和绿色转型中展示了蓬勃的生机,在“绿色政策优化”、“绿色产业进化”与“绿色进步深远化”三个方面飞速进步。熊彬冰(2020)表示,出于推进直接筹资市场扩张帮助企业应付疫情冲击的动机,疫情债应运而生。疫情债发行人所在行业中,能源环保行业发行仅次于金融业。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商品,在抗疫过程中得到了革新性的进步。

    3、新冠疫情下的绿色债券发行

    (一)绿色债券市场进步整体概况

    依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所披露的绿色债券数据,从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标准化至2020年6月底,境内共发行绿色债券846只,合计11033亿元(见图1),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经在全球位居第一。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5365.6亿元,占比48.6%,是国内绿色债券发行的主体种类。

    图1 2016年至2020年6月底国内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数目及规模

    从年度数据看,绿色金融债占比由2016年的71.36%逐步降低到2019年的24.58%。同时,公司债与企业债的发行数目与规模呈上升趋势,到2019年,境内绿色公司债发行额占比28.49%,成为年度发行规模和债项数目均最大的绿色债券品种。

    (二)新冠疫情期间绿色债券发行状况

    1.新冠疫情期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及结构

    新冠疫情今年1月初爆发,但一季度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所受影响较小,直到5月才出现明显的降低,但6月发行数目与规模再度提高(见图2)。这样来看,疫情紧急期间,绿色债券发行所受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同时因为可能存在季节性规律的影响,本文对发行规模趋势进行纵向对比。

    图2 2020年初至2020年6月底国内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数目及规模

    图3 2016年至2020年国内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纵向对比图

    图3显示,2016年债券发行规模趋势没有明显规律。但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每个月份发行规模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均在4月达到小峰值,5月有所降低。今年6月因为中国国家铁路公司发行一笔总规模为800亿元的绿色债券,致使发行规模急剧上升。但综合来看,疫情对于国内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影响并不明显。从发行主体来看,疫情期间境内企业债与公司债占比较大,共有 58家企业发行。结合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整体状况,目前实体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不断攀升,绿色债券市场的主力军逐步由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转移。

    2.新冠疫情期间国内绿色债券政策梳理

    经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共发布与“绿色债券”有关的政策与文件44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建议稿,更新版本删减了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新增了氢能、可持续农业、绿色消费金融、绿色服务业等内容。这一要紧文件,将进一步推进国内绿色债券市场飞速发展。

    3.新冠疫情期间国内绿色债券的特征

    一是本钱优势进一步凸显。疫情前,绿色债券便具备利率优势。由中债资信评估公司发布的专题报告《2019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概况》可知,大约有57.3%的绿色债券具备利率优势,主体评级为AAA的债券优势愈加明显,比如AAA级主体发行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的平均利率优势为38.4个基点。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筹资工具和绿色企业债大体上存在明显利率优势。2020年1月22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公司发布《关于调降债券业务怎么收费的公告》,减免绿色债券50%的发行登记费率等服务性成本,进一步增强了绿色债券的本钱优势。

    二是发行类型进一步丰富。2020年2月11日,华电国际电力股份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募筹资金用于保障湖北等疫情较重区域基础设施电力提供,是全市场首单“疫情防控”叠加“绿色债券”定义的债券。2020年4月3日,南京江北新区公用资产投资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气候债券,发行利率较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低了近100个基点,此债券不只满足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也满足CBI的认证标准,是国内外标准统一上的又一突破。2020年5月12日,国有独资企业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投资进步集团发行了首支以长江生态修复为主题的企业债,募筹资金全部用于常州清洗供热改造,做到了由政府主导的专项专用,为以后政府专项债的发行提供了借鉴。

    (三)国内绿色债券进步中的不足

    一是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第一是绿色债券标准不统一。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征求建议稿)一定量上缓解了绿色债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但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和海外标准的重合度也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二是信息披露不足。绿色债券有关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审批与披露、与测试与跟踪评估存在困难,需要愈加便捷快捷、公开透明的信息获得途径,提高信息水平。再是绩效评价体系缺少。绩效评价体系的打造能够帮助科学客观地筛选和审批绿色项目,但国内外聚焦于绿色债券环境绩效的研究较为少见,也未形成具备普适性的评价标准及体系。

    二是发行主体成分较为单一。本文采集整理2016年至2020年6月底发行绿色债券数据,发现发行主体仍以国有性质企业为主,占比在80%以上。而民营企业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上,数目与规模均远远落后。但民营经济在国内经济进步中有要紧用途与影响,低碳转型的过程也需要民营经济的参与,推进民营成分的公司发行绿色债券有益于促进更多绿色产业或绿色项目的推行。

    三是商品融合有待加大。部分省份疫情期间发布的政策文件提到推进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其它绿色金融商品的融合进步,但现在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规模飞速发展,而绿色保险等商品相对滞后,且每个部分未达成非常不错的融合,绿色金融商品类型也缺少革新。

    四是绿色债券投资的盈利能力不足。2020年7月15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发布《绿色债券双周报》,资料显示,自2020年1月1日至6月21日,绿色债券指数收益相比中国债券综合指数并无明显优势,同时贴标高等级绿色债券指数收益甚至远低于综合指数收益。说明绿色债券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投资工具,其收益相较传统债券投资来讲稍逊一筹,一定量上可能致使市场对绿色债券投资的信心不足。

    四.新冠疫情期间的绿色债券需要

    (一)宏观层面的绿色需要

    一是应付气候变化降低传染病的需要。表面上,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并无多大关联,但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气候变化息息有关。早在2013年,李国栋等人(2013)就用实证剖析证实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目前: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人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极端气温、强降雨量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直接致使死亡、伤害和疾病。伴随全球变暖,携带传染病的动物会适应更广泛的气候,病原体能在更高的温度下存活,人与动物的免疫系统也会遭到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开发绿色债券的刚开始目的便是应付全球变暖,此次疫情也推进了更多人关注生态与环境,绿色债券等生态友好型金融商品进步的重要程度也愈加突出。

    二是绿色新基建催生的巨大需要。2020年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涉及的范围大部分是高能耗行业,比如5G、智能能源基础设施及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其中,仅单个5G基站的耗电量便为以往4G基站的2.5至3.5倍。截至2020年6月底,5G基站已超越20万个,并维持增长趋势。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涵盖了很多清洗能源改造项目,比如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等。总体来看,新基建催生了对清洗能源等绿色材料的巨大需要,也将会进一步刺激国内绿色金融的进步。而绿色债券发行灵活、主题多样与发行本钱较低等优势,使得绿色债券可以适应绿色新基建发展势头,为绿色新基建提供强大帮助。

    (二)微观层面的绿色需要

    第一是绿色建筑的需要。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无接触经济”的新兴定义,居家办公成为愈加常见的趋势,同时也凸显出所居住建筑的重要程度。2020年2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健康建筑能够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病毒,郭海飞(2020)也指出绿色建筑可以通过清洗建筑物表面、控制温湿度与通风消毒系统等减少传染风险。在绿色建筑主题上,龙湖地产2016年凭着节能成效显著的绿色建筑贴标项目,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房企。截至2020年6月底,当代置业、朗诗和新世界等房企均已发行绿色债券用于推进绿色建筑进步。但绿色建筑在国内并未形成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建筑体系,原有建筑的绿化也面临很多挑战,且有关主题绿色债券数目较少。加大绿色债券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并与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商品相结合,可以促进绿色建筑真的符合规范,推进绿色建筑由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

    第二是家庭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需要。疫情期间公共场合传染的病例数不胜数,公共交通的安全性遭到质疑,一定量上会导致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偏好,私人交通的“绿色”程度也将影响居民出行所致使的大方污染程度。同时居家隔离期间,居民家庭废水及快递包装等生活垃圾对环境污染紧急。与工厂等生产车间不一样的是,家庭污染很难单独测量及大全,管理存在困难程度。因此,在促进绿色债券进步的过程中,要关注绿色债券在支持家庭绿色改造项目等范围的空白,比如家庭绿色改造延伸出的快递行业的绿色改造、家庭绿色出行主题投筹资项目等。

    5、建议

    国内绿色债券进步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建议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一是结合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搭建绿色债券综合信息平台。借助日新月异的云数据、AI等一流的科技方法,打造全方位的绿色债券信息平台,准时披露有关信息。对绿色债券信息进行披露可便捷投资者及研究职员等获得所需信息,也便于监管者对绿色债券发行进行全程跟踪与审察。

    二是推进形成科学可行的绿色债券标准及绩效评价体系。结合每个地区的特征,整理出一套符合国内实质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同时,开发环境风险测量评估模型,纳入“疫情冲击”等风险原因,对绿色债券的本钱、风险及收益等进行愈加精确的测量与评价。

    三是拟定和健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奖惩手段。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拟定符合企业自己的奖励与补贴政策,并加快落地推行的进度。比如在疫情冲击时,可以适合延长绿色债券还本付息的期限。同时对于绿色债券发行可能存在的寻租行为或违背发债原则的行为,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四是发挥政府示范引领用途。政府作为发行主体,容错率与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企业来讲更高中一年级些,可以开革新的债券发行范围,比如家庭绿化改造项目、建筑防疫绿色改造项目等。同时在原有绿色金融试验区的好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更多的一体化绿色进步地区。

    五是培育绿色投资意识,健全绿色投资途径。在绿色金融商品信息日趋健全的同时,加强宣传力度与扶持力度,主张投资者培养绿色投资意识。开发更多投资品类,比如推行疫情期间专项绿色债券,面向大众进行认购等,为各投资者提供更为靠谱的投资途径。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